懂得爱惜

感情入手

  一些成人往往责怪孩子不爱惜物品,说是对他讲多少道理也不起作用。实际上,培养婴幼儿爱惜物品的习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把解决问题的希望,简单寄托在说理教育上,而要考虑到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培养婴幼儿爱惜物品的习惯,最好的方法不是从说理入手,而是从感情入手。一般地说,从培养孩子爱惜玩具入手,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家庭里,因为玩具是孩子最接近的物品,往往被看作是婴幼儿自己的个人所有,从情感上他和玩具最亲近。孩子的思维特点又是倾向于拟人化的,他会把心爱的玩具当做他最好的朋友。

孩子怎样才会爱惜玩具

  玩具太多了不行  有个孩子每次上幼儿园,都带上一件新玩具。他的玩具太多了,老师只好帮他把一些玩具收起来,到时再带回家去。在家里,他的玩具多的满处乱扔。由于玩具过多,这个孩子一点都不爱惜玩具。有的家长说:“我们并不是刻意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只不过是在节日里或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朋友们互相馈赠,一下子就多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学习幼儿园老师的办法,把一部分玩具暂时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拿几个出来,轮流着玩。

  不会玩不行  有个孩子对新玩具都喜欢,也爱惜,可玩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同了。有时随便乱扔,任意破坏。孩子起初喜欢新玩具,爱惜新玩具,因为他感到玩具好玩;后来改变了态度,是由于他玩腻了,他失去了对这个玩具的玩法。玩具的作用在玩而不在看,失去了玩法也就失去对这个玩具的兴趣,于是他不再爱惜它了。可见,要是孩子爱惜玩具,不能要求他按照成人那样的思考方式,理性地知道爱护每一件物体;而要使他对玩具有兴趣,掌握玩的方法。会玩的孩子才会爱惜玩具。

劳动产生爱惜之情

  有个孩子自己精心制作了一架“小飞机”,爸爸不知情,收拾房间时给扔掉了。孩子发现后气得大哭,还把另一个尚未制成的作品也扔掉了。这一实例说明,孩子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爱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劳动成果是自发的,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则会伤害他爱惜物品的感情。

  家长在家务活动中,注意把孩子带上,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既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也能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孩子爱惜劳动成果的感情。比如,亲子一同把房间收拾干净后,坐下来一同欣赏房间清洁整齐的美,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便悄然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他不但自己不会去糟蹋,而且会保护自己劳动的来的成果,不允许别人去破坏。独生子女艰苦朴素的观念差,随意破坏物品,一般是没有参加劳动的结果,缺乏自己的劳动,就不懂得爱惜成果。

使实际感受提升到意识水平

  培养婴幼儿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不能依赖说教,而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教育。但是也不能只有实际行动,还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孩子在实际活动中固然可以产生爱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可是如果没有成人的提示,孩子的行为往往停留在不自觉的水平。比如孩子和大人一起整理房间,如果不是整理后和大人一起欣赏劳动的美好成果,那么,孩子对劳动及劳动成果的认识就不易提升到相应的高度,这是因为,孩子和大人一起进行家务劳动,其动机有时并非出于爱劳动,而是愿意和大人一起,或是喜欢得到大人的赞扬。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需要结合实际帮助孩子认识劳动的意义,把孩子的注意中心引导到感受劳动成果,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否则孩子虽然经常参加劳动,但是未必养成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有个幼儿在饭桌上对爸爸说:“爸爸,你那里掉了两个‘辛苦’!”原来是他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他以自己的具体思维方式去理解“辛苦”的意思。类似的培养方法,使爱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渐渐印入孩子的头脑。

  讲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帮助婴幼儿理解劳动的意义和珍惜劳动成果。有人介绍“玩具告状法”,用生动的描述使孩子领会玩具受摧残之苦。孩子从此细心呵护玩具。

  正确理解和对待孩子破坏玩具或其他物品的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孩子破坏玩具或其他物品,有不同情况。有时是出于好奇与探索,有时是出于无端破坏。对于好奇与探索精神,要加以引导和扶持,对破坏行为则要查明其行为动机并精心去引导,比如属于需要宣泄不良情绪的,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引导他宣泄和转变情绪的方向。

爱护公物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在爱惜自己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婴幼儿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婴幼儿是否爱护公物,极大程度决定于亲人的态度。比如,在公园看见好看的花,有的大人摘下一朵替孩子插在头上,还夸她很美;另外的大人看见孩子摘了一朵花回家,用事实让她认识到:“这朵花过不了一会儿就蔫了,而在花园里的花还开得很漂亮呢。再说,你摘掉一朵花,别人也找掉一朵花,许多人都去摘花,那么,大家都看不见美丽的花朵了。” 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在社会上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不让孩子看见。但是,亲人利用自己与孩子的感情和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可以用自己的态度是孩子对不良现象产生抗拒态度,辨别是非。

  爱护公物也是一种社会公德。只有当大人处于站得高、看得远的境界,孩子才有可能从小养成遵守公德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