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分心,不能坚持,是婴幼儿的年龄特点
婴幼儿做事往往有始无终,就像一些家长形容的“有前手,没后手”,这正是该年龄阶段孩子的一个特点。常常会见到这种情况:孩子吵着要看某个电视节目,可是看了一会儿就不看了。婴幼儿不能有始有终地去做完一件事,与他的容易分心,不能坚持有关。
婴幼儿做事容易分心、不能坚持,一般出于两种情况:
一是被外界无关刺激所吸引而转移了注意。比如,孩子们在幼儿园活动室外进行户外游戏,一名幼儿对老师说他要回活动室去上厕所。但是过了好久,他也没有回来归队。原来是,他从活动室出来时,看见别的班的小朋友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被吸引住了。幼儿被外界事物分心而放弃了原来进行的活动,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然忘记了自己原本要做的事情;另一种是当别人问到时,能够想起原来的活动目标。
二是容易发生没有条例的自由联想。如,穿衣服时让他自己扣扣子,他扣着扣着,突然说:“我妈妈也有好多扣子。”这样的联想,是幼儿联想的特点,它与幼儿活动的无意性有关。孩子的思维不能坚持按某一个预定目标进行,他的行为活动也就随之而改变方向。
需要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的技能
做事有始有终,对婴幼儿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方面,他受生理发育的限制,另一方面需要加以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做事有始有终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生理的成熟。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不能和年长的人一样,只强调培养态度,曾经有实验证明,当幼儿接受了关于任务意识的教育,并且懂得了执行任务的意义和内容以后,仍然不能完成任务。问题就在于他们缺乏完成任务的技能。因此,要重视培养能够坚持进行活动的技能,然后养成习惯。比如,有的孩子总是不能坚持吃完一顿饭,不能好好地把脸洗完,不能画出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做出一个作品。这常常不完全是态度问题,其中有技能问题。
要讲究培养的技巧与方法
有个妈妈给一岁多的儿子喂饭时,总是把他挤到沙发的一角,使他几乎不能动弹,妈妈一口接一口地喂,孩子也顺利吃完一碗饭。这位妈妈的经验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她剥夺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孩子吃饭时就不会分心了。但是,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视角看,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推广。因为孩子总是要自己学会吃饭的,这种被迫吃饭的办法不能维持长久。再说,一岁多正是孩子独立性需要开始发展的年龄,强迫的办法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另一位妈妈则运用引导孩子专心吃饭的方法;她把吃一顿饭的长过程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活动。喂饭时使用两个勺子,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吃一点,妈妈也看准时机喂一点。吃完第一碗以后,再适当添一点。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吃饭这个活动上,日积月累,不但学会了吃饭,而且渐渐养成有始有终吃完一顿饭的习惯。
许多家长让孩子某种“兴趣班”,如学习弹琴、画画等等。时间长了,孩子的确能够坐得住,养成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但是不少孩子上“兴趣班”后,时间不长就是去了兴趣。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培养不得法。对一个3岁的孩子,要求他学会弹琴,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起先,孩子每天能够有一点时间在琴凳上坐住,专心致志地把双手放在琴上,而不是乱敲打,就是他的初步成功。最初只要求他坚持从1认到3,逐渐加长到从1认识到5,从1段音乐延长到2段音乐。这样小步子进步,既是他力所能及的,又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坚持的态度
可见,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要能力和态度一起上,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坚持完成任务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以帮助孩子学习技能为载体,从中培养坚持的态度。因为,学习技能对孩子来说是实际的,可操作的,看得见的,比态度要具体。许多人的经验都表明,好的常规与专心的训练,能节省出大量学习时间。孩子能养成自动化的、喜欢做事的愿望,经常体验活动成果带来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还会给孩子带来做事有条理的习惯。而做事有条理的人,一般是思维有条理的人。
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既是生活所必需,也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培养契机。比如,有的孩子习惯于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放回原处,而不是顺手一推了事。这是幼儿家长把收拾玩具这个环节,看作玩玩具整个活动过程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没有把玩具收拾好,就是没有完成玩的过程。同样,看完图书,把书放到固定的地方,学会整理玩具和图书方法和顺序,这一类好习惯,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顺势养成。
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有始有终地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琢磨出调动孩子积极性的有趣方法。例如,教幼儿“保密”的方法,效果不错。以前收拾床铺的事总是妈妈一手包办的。爸爸针对孩子好奇的心理,让孩子在妈妈买菜回家之前,自己把床铺好,并和孩子约定向妈妈保密,孩子喜欢这种神神秘秘色彩,就悄悄地自己把任务完成了。经过多次这样做,孩子渐渐养成了自己有始有终地把事情做好的习惯。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4岁以上的幼儿,较小的孩子是不会保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