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下学期,作为幼小衔接的活动之一,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我们也在班级里设置了“快乐十分钟”——在大环节和大环节之间过渡时,留给孩子们十分钟自主安排的时间,一天大概在三次这样。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孩子们从表情上就能看出的雀跃显然是老师预期到的。是啊,谁不喜欢自由,谁不希望没有老师来“管”着自己!第一次快乐十分钟开始时,孩子们几乎是冲向教室的储物柜,把自己箩筐里的玩具拿出来玩。女孩子们抱着小娃娃,你来当妈妈,我来做姐姐;男孩子们比试着谁的赛车速度快,来回奔波、激战正酣。教室里一片喧闹!大班的孩子能够玩自己带来的玩具时间越来越少,快乐十分钟无疑让他们箩筐里带来的玩具从沉睡中醒了过来。玩玩具!玩玩具!我似乎听到了每次快乐十分钟一开始孩子心中发出的呐喊!对于孩子的游戏,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一切都是允许的。这十分钟,快乐就好!
就这样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快乐十分钟时的孩子们有了变化——咦?怎么教室没有之前吵闹了?我开始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盈盈,之前一到快乐十分钟就和筑筑两个人一起抱着小海豚玩扮家家,这几次她都一个人坐到阅读区,拿本书不受干扰地静静地阅读;
尧尧,每到快乐十分钟就拿出自己的一盒彩笔和白纸,有时旁边还放一本书,煞有介事地涂涂画画着。走近一看,最近正在进行太空的主题,他对照着书上各种星球的图片自己把星球一个个地画下来,还在旁边给每一个标注了英文名;有时,他又自己在给自己出数学题,在纸上列出一道道的算式;
安安和路路,他们俩喜欢下棋,有空余时间就把棋局摆好开始对弈。Andy刚开始学象棋,很多走法还不会,路一还会一边下一边教他;
嘉嘉、筑筑、微微、妞妞、扬扬,这些女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她们是那么地心灵手巧,没有课堂上规定的绘画主题,她们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世界。妞妞画了一幅妈妈小时候叼着奶嘴的模样;筑筑画了一只打扮得极其漂亮的大象;嘉怡还自己发明了立体画,把画好的图案剪下来一个个固定站在底板上;
博博、牛牛拿出了自己的杰力卡。老师说过,这本杰力卡自己抽空的时间完成。他们想得很好,我早点把它完成,那我接下来玩的时间就多了。
钧钧、清清、昊昊,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仍然选择了玩玩具,因为他们真的、真的是太喜欢玩玩具了!
教室里静下来了(当然,这安静是相对的),原来是来源于孩子的行为变化。这个变化其实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在我的预设之外的。我仔细体会这变化的意义,它说明了什么?
噢!我想,这变化表示着孩子们,不只是孩子们,还有我自己,渐渐理解了快乐十分钟的意义,不仅是玩玩具,而是”我可以选择做我喜欢的事情”!这个转变对孩子很重要,他从最本能地直接玩,开始学习去“安排、计划”,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进步。不仅玩玩具是快乐的,孩子们会感受到只要是做自己选择的事,都会是快乐的。不止快乐,还会是投入的!看看孩子们,无论他手头上正在做的是什么,他都是专注的、旁若无人的、享受的!这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他在活动与活动之间最好的放松。所以,我也发现,不仅是快乐十分钟时的孩子变了,集体活动中的孩子也变了。每当从快乐十分钟结束再进入老师组织的活动时,他们更容易做到专心听讲。这其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道理,无非就是遵循了动静交替、张弛有道的科学作息吧。
快乐十分钟,就这样快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