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什么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强调教师必须梳树立“儿童意识”,本质上强调“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思考教学”。
教育中的“儿童本位”
何为“儿童本位”,那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强化的同时助推更多“有意义的教育”发生。在《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宋庆龄幼儿园质的案例研究》一书中,曾这样阐述——所谓有意义,就是学习的内容为幼儿所熟悉和了解,他能够在其中有所作为,能够在新经验和旧经验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发展中的“儿童意识”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发展中的“儿童意识”之上。幼儿园的课程不是一个主题,一节课,而应是践行“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如:以我们已经思考的“一日生活中的衔接环节”为例。教师已经有意识将孩子们等待的时间尽量减少,如插入一些手指儿歌,简单游戏等,但是否能进一步思考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更高效的使用,如将插入式活动和主题活动的持续推进,孩子的连续发展统整起来思考,而不是仅仅只是设计一个可以应对5分钟的单个活动。过渡环节的有效利用,反映的是教师对于孩子学习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保障意识,反映的是教师践行“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领导力的意识。
现场中的“儿童视角”
低结构活动
低结构活动中坚持“儿童视角”表现在教师要为幼儿活动提供条件,将教育目标渗透进幼儿的活动中。就如华爱华教授谈到游戏时所说的:“随幼儿去”的无所作为并不是我们为幼儿提供游戏机会的初衷,既然利用了游戏,那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理解幼儿行为带来的发展信息,为幼儿提供需要的生成式回应。
在经过了一长段实践之后,我们渐渐实现着从“我想让你这样玩”到“我想看你怎么玩”的蜕变。就教师而言,我们尽量往后退的同时,伴随着的就应该是对于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识别。当然,不过多的干预也不代表完全放手。当幼儿因为生活经验欠缺,思维能力有限,出现困难或者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如果没有适当的介入,会使幼儿丧失信心和动力。
集体教学活动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坚持“儿童视角”,在儿童发展角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更多尊重儿童的权利。如:生命权、发展权、选择权和评价权等。所以,我们需时常反问自己:当我指定下目标,是否能激起孩子们已有经验上的挑战?我精选的内容确实是当下幼儿充分的经历吗?活动结束后,孩子的实然状态是否切实达到了目标?
集体活动有时是主题经验实质性的提升与推进、有时是主题经验形象化的引用和趣用,有时也会是非主题的,如果它存在,那就一定是幼儿的成长需要。但我们也需明确的是,集体教学不再是检验幼儿是否“达标”的标杆,它也会随着幼儿的水平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水平,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通过集体活动,来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架构
- 选择主题的依据
儿童实然状态和需求(幼儿兴趣)——丰富幼儿情感经验,推进主题生成
开学伊始的“大带小”是幼儿园的经典活动。大班哥哥姐姐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小班弟弟妹妹,帮助弟弟妹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过程中大班幼儿能明显感觉自己的成长,体验帮助弱小的幸福和快乐。9月,在幼儿“大带小”经验尚未丰富的时候, “我自己”的主题作为副线隐于日常活动之中。到了10月,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游戏,随着“大带小”活动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我自己”主题将成为10月的主线。以“帮助”为路径走向“欣赏自己,保护自己,感受自己的成长”的活动内涵,本次集体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样的主题背景下应运而生。
主题目标(内容价值判断)——把握幼儿核心经验,明晰活动价值
主题活动的实施都是有一定计划和设计的,是建立在对幼儿年龄特点、发展目标把握的基础上的。当然,预设的主题内容只是一个起点,只是提供一种主题实施的可能性。
比如:《我自己》主题。大班幼儿的核心经验是“欣赏自己,初步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肯定自己的同时知道自己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因还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对学前教育阶段“立德树人”提出了新要求。此次集体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目标是:感受不同情境中的“帮助”,乐于助人,知道帮助别人也要动脑筋。
《指南》和《评价指南》(方向和工具)——遵循国家育人目标,积淀育人“魂术道”
《评价指南》)在人际交往领域关于表现行为5的描述是:“能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要,会在他人难过、有困难时表现出关心,并努力给予适当的帮助。”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帮助不仅仅是“满腔热情地奉献爱心”,还需要辨析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提供帮助的情景。
此外,幼儿在讨论中认识到对同一行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评价指南》提到的“活动中能倾听与接纳同伴与自己不一样的意见”,习惯多角度思考,“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这是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本次集体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取向。
2. 主题实施的途径
多种途径——集体教学、个别化学习、自主性游戏、日常活动、插入式活动、问题驱动、家园资源互动等等(本环节主要介绍插入式活动和问题驱动)
插入式活动
插入式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却是教师在明确目标指引下有意为之的教育行为,其关键在于及时捕捉合适的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幼儿当前的兴趣适时推进,提升儿学习的主动性。
“哥哥姐姐分享会”就是一个插入式活动,它存在于大带小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透露出大带小的快乐、辛苦、惊讶和烦恼,才发现了他们关于“帮助”这个行为存在的差异。有些孩子觉得帮助了弟弟妹妹挺高兴的、但也有孩子觉得因为去帮助,而导致自己损失了一些玩的时间,有些不愿意;有些孩子对于哭闹的弟弟妹妹觉得手足无措,有失败感;但有些孩子却能在每一次帮助里,因为弟弟妹妹的小进步而感到高兴不已;还有些孩子自然就认为,因为是弟弟妹妹我们才帮,对于自己班级的同伴甚至比我们年长的人就不用帮助,因为大家都长大了或者那是大人,怎么可能需要小孩的帮助?
就因为这样一个插入式活动,让我萌生了对于“帮助”这个话题的再思考,才有了后面的集体教学活动。
问题驱动——在游戏中较多体现。用建构游戏的方式来表达表现对生活的经验,对主题的经验。
“长城”是很多孩子热衷于建构的一个场景。但在建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认知冲突不断出现,而这些全部体现在一个个随之而来的问题上。如:我们的城墙为什么一直会倒塌?我爬长城的时候,都是高高低低的,不是像现在这样很平的;到底第几层才会出现垛口呢?烽火台上有没有屋顶?
游戏里产生的各种困难成了当下孩子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也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推动了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主动探究、多角度思考、同伴合作等多方面能力都有了提高。
3、主题实施的策略——桥梁的作用
在孩子们的新旧经验之间搭建桥梁
这种搭建包括,一是给孩子足够的资源、场地材料、相关书籍的提供、pad及工具的使用,支持孩子在熟悉的主题中产生新的构思;二是捕捉孩子关键性问题,比如:城墙的倒塌,问题产生后,我都会让孩子记录下来,挂在问题板上,这是增强孩子游戏的延续性和任务意识,孩子们会在下一次的游戏之前寻找相关资料,探讨问题解决。
在孩子们的不同观点中搭建桥梁
在“帮与不帮”的讨论过程中,有孩子们在不同观点中产生变化,也让他们意识到不同观点的存在,也看到他们可以更加辩证地思考关于“帮助”的这个行为。
在孩子们与未来的可能性之间搭建桥梁
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对于“帮助“有壁垒存在,他们对于认识和不认识人的对待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当孩子们发现因为自身原因无法分辨所谓的“好人”和“坏人”时,我们再推动思考,该怎么办?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变得冷漠;未来的社会要更加温暖美好,就要给孩子们从小埋下乐于助人的种子,“向上”、“向善”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有一颗“向善”的心,但同样需要一颗会思考的大脑。不能只是一腔热情,还是要有“规避”危险的意识和能力。
- 基于儿童立场的师生互动
“幼儿行为客观的必然性”一定渗透着“教师目标的主观性”。所以,基于儿童的立场的师生互动必然是以尊重基础,且不是单纯片面的尊重,而是同时包括着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的客观性。
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
由于每个幼儿的原有经验和能力水平总是不同,所以课程和教学要具有适应个别差异的特征;由于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总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性概念,所以每个阶段个每次教学都是承前启后。如:在关于帮助话题的时,为了让孩子们回忆自己身边的“互帮互助”的时刻,我们创设了每日“传递金话筒”时刻,鼓励孩子们用话筒大声说出自己帮助别人或者接受被人帮助的小故事。
尊重幼儿的当前状态
幼儿的需要、兴趣、由需要和兴趣而形成的目的,根据目的做出的选择,孩子在园的情绪状态,以及与这些情绪有关的表达与表现。如:小毛对于自己搭建的长城台阶很重视,即使芊芊提出这个台阶很不稳,小毛似乎有意“规避”,直言这个材料就是这样的,没办法改变的。于是,我便请小毛带着芊芊一起“研究”这个材料,看看是否如小毛所说的没办法改变,同时也可以让芊芊自己动手感受一下,以理解小毛的“不容易”。
尊重幼儿的潜在可能
幼儿的能力、经验和品性在自然状态下都是潜藏着的;条件刺激、问题驱动和不断鼓励下,幼儿的能力才能有充分的展现。“潜能”是一个情境中的变量,教师的“作为”就是在这个不可预计的情况下,为幼儿潜能的发挥提供积极的条件。如:天坛的搭建一波三折,要使用纸杯表现出整个圆柱体建筑的同时还要考虑攒尖式的屋顶,小卷毛和团团的合作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多次尝试都已失败告终。正当老师主动询问,是不是可以将它简单构造时,却遭到了两人的同时反对。于是,他们围绕着模型又打量了一段时间,不停来回数数(后来才知道他们在数天坛一圈,到底有多少扇门)如何使用杯子围合一圈的时候,既能考虑到门的位置,又能在门和门之间放置同样数量的杯子,以表示对称,最终又能达到圆柱体的目的。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是努力站在最有利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让课程实施来承载和呼应每一个幼儿成长的张力和诉求,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意识,在主动学习中体验自我价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就是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中尊重和要求的和谐统一”,一方面是从尊重出发,了解儿童需求,支持儿童发展,另一方面是从要求出发,将教育要求以尊重儿童的方式予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