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画书教学的策略(二)

三、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在对图画书进行详尽而深入的解读之后,我们会根据作品特点和幼儿学习特点编制阅读教学活动链。活动链的每个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因为儿童图画书内涵丰富,促使我们对教育内容及其价值进行多元思考。人类的学习特点告诉我们,所有人的理解性学习都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跟随幼儿的阅读状态,分角度、分阶段地引导幼儿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第一阶段:进入式阅读。即对书本特点的了解性阅读。让幼儿自主阅读图书,寻找自己喜欢的或有疑问的画面进行集体交流,促成幼幼互动。教师的任务是促成幼儿浏览整本书,大概了解书本内容及其特点。幼儿发现什么,教师就和他们讨论什么。教师点到即止,不作深入分析,不必追问,尽量把时间留给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此阶段为整个活动链的热身环节。
  第二阶段:理解式阅读。即以看图讲述的方式引导幼儿阅读。保证幼儿自由选择画面,注重幼儿对画面的观察和描述,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同伴间互相倾听、互相补充的能力。根据图画书的特点和幼儿阅读过程中的需要,引导幼儿寻找有联系的画面,感受片段性故事情节。这一阶段仍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是注重让幼儿带着信息以验证的态度反复阅读图画书。
  第三阶段:分析式阅读。即以故事教学的形式引导幼儿阅读。首先,教师引领幼儿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有序地编讲完整的故事,继续要求幼儿观察画面,寻找编讲依据,以保证幼儿用心看书和深入解图。在编讲中教师自然地对图画书所传递的自然知识或人文知识进行适度的分析,然后将幼儿自编的内容组成完整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述,让幼儿完整欣赏,体验自编故事的快乐。
  第四阶段:提升式阅读。即对文字及其他符号等的感受性阅读。利用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教师引领幼儿跟随语音指点文字,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事实寻找相应的形容词、象声词、叠词、排比句、比喻句、标点符号等,提升幼儿对文学的感受能力,体验书面语言所带来的美感,如文字的韵律、节奏等。在欣赏的同时,教师仍然引导幼儿寻找画面上的相关表现,感受图画与文字的对应关系,保持幼儿的阅读兴趣。
  第五阶段:应用式阅读。即依据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有些图画书可以编排成故事剧,但表演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有声有色。为了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根据图画书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片段式的表演,甚至只表现某段对话。有些图画书可以引发专项的美术活动,如画面欣赏、临摹绘画等,甚至可以在绘画基础上自制图画书。有些图画书可以设计成各种类型的游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阅读教学活动链最适合在大班进行,且适用于文学性强的儿童图画书。活动链中的一个阶段不等于一个活动,某阶段课时的多少由幼儿的学习情绪和他们发现信息的多少及其价值来决定。前三个阶段的次序不可逆,第四阶段可以自然地插入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也可单独成为教学活动。第五个阶段应该以独立的课时出现,可有机插入阶段与阶段之间。
  四、实施教学活动的注意点
  1.给予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在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及时获取幼儿个体的阅读信息并组织集体交流,引领所有幼儿根据同伴提供的信息验证、补充或讨论。教师要尊重幼儿,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可顺着幼儿的问题提供多次自主阅读的机会,呼应幼儿的需要,实现跟进式教学。
  2.合理使用教具。图画书既是幼儿的学具,也是教师的教具,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材料。课件和传统的图示教具起辅助作用,可用于集中幼儿的注意,或为解决幼儿自主阅读中的争议或分析重点画面提供指向性观察。
  3.图画书的使用与管理。在实施教学活动链时,各个阶段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一般以3~5天为宜,以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和对图画书的新鲜感。每次活动后由教师保管图画书,待系列活动完成后将图画书投放到区角或让幼儿带回家阅读。
  4.舒适的空间安排。提供幼儿摆放图画书的筐或书袋,方便幼儿取用。座位空间要适度,保证幼儿在使用图画书时不会干扰他人,方便幼儿适时展现肢体语言。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的阅读策略是:凸现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幼幼互动为主,师幼互动为辅。在图画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幼儿要做到“手不离本,眼不离图”,教师可根据需要“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