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疫情封控,孩子们和老师们经历了四个月的云端互动,生活和工作模式一键快速切换。从最初的茫然,到最终暂告段落时的意犹未尽,老师们在信息技术、居家场域、育人初心这三者之间去进行磨合、建立联系,进而让三者合力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老师们经历了一些“变”,也坚守了一些“不变”。
一、变,教育之术
(一)发现促进幼儿学习的新方式
教学的平台和形式变了,变成了腾讯会议的线上形式。在此之前,我们绝大部份的老师更多的经验就是作为参会人员进入腾讯会议参会,现在一下子要转型成会议的主持人。而且这个会议还不只是简单的发言,是要能和孩子互动起来的,发挥教育功能的。在确定这个平台之前,说实话都还没时间细想过到底腾讯会议里有些什么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怎么和接下来的课程活动结合起来。这一切,都是老师们在实践当中迅速反应后开始不断地摸索起来的经验。当时谁也没想到,时至今日,我们的老师们,甚至我们的孩子们对于这一技术手段的使用都已经到了娴熟的程度。真让人感慨,信息化常常比我们想象得来得更迅速、更措手不及,虽然是倒逼,但毕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
对技术适应后,我们发现,我们仍然可以在云上庆祝每一个中外节日;我们仍然可以在云上不落下每一个孩子的生日;我们仍然可以在云上进行每日小主播的分享…… 从最开始的懵圈,到逐渐发现在线上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然后老师们再不断地有新的灵感、新的创意涌现出来,最初的迷惘没有了,对这样一种形式的互动和充分发挥这种形式功能的胜任感越来越强了。
(二)挖掘促进幼儿发展的新内容
变的不仅是技术,变的还有教育的内容。我们先按照常规主题进行预设,并以每周为单位进行备课。但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今天你核酸做了没有,做抗原是什么感觉;有一天,我们会和孩子讨论你们家是怎么抢菜的,是怎么储存食物的,是怎么靠水培自力更生的;我们更不会想到,有一天,就有孩子感染了新冠,我们全班的孩子都要来一起关心他,并一起来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这些远远都不是计划内的,又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这里面有生活经验的学习吗?有自然科学的学习吗?有社会化的学习吗?有立德树人的教育吗?都有!随时在变化的生活、在变化的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当中去备课、去挖掘教材,这就是教育者的敏感度,这就是善于思考的老师。
二、不变,教育之道
我们也发现,有些变是为了不变。变的是教育之术,不变的是教育之道。课程的儿童立场是不变的,课程的育人目标是不变的,立足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发展,始终是我们线上互动的出发点。
(一)立足幼儿发展不变
线上互动最重要的目的是维持并增进孩子与教师、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情感沟通,重点关注孩子的健康、安全、情绪。这既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是疫情期孩子实际的身心情况所需要的。在老师和家长的持续沟通中,发现部分孩子因疫情隔离、人际接触减少,引发无聊、烦躁、迷茫、郁闷、担心等情绪。所以,节日也好、生日也好、SPIRITWEEK也好,不只是因为这是我们本来课程里就有的活动,而是我们认为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仍然需要的活动,并且能针对孩子在这个时期可能产生的问题,发挥比平时更大的教育效用的活动。所以,才会特别注重挖掘线上互动的情绪价值。
包括在线上互动中使用各种幼儿园中的常见元素,经常听到的儿歌或是玩的游戏,这是为了保持幼儿的熟悉感,建立线上线下的链接;每月的集体生日依然举行,在云上大家也能一起唱生日歌、送祝福,让每个幼儿都觉得自己始终是被重视的;复活节、艺术周的一些活动,就是希望美丽的色彩、美好的艺术作品,能给孩子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云上互动中,老师增加了更多幼儿生生互动的机会,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互相点评、共同分享,从中看到了共情给大家带来的变化。虽然孩子们不在同一空间,但是他们当下拥有的相似经历,使他们能够对同伴所处的情景和所获得的感受产生相同的理解和体验,自然地生发出积极情绪。一切包含如常的习惯与节律,但一切也充满新鲜感与新乐趣。这让孩子能经常保持正面情绪,心情总是浸润在满足与喜乐之中,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弹性,降低疫情下不利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幼儿主体地位不变
有班级在线上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设计了面向幼儿的问卷,了解他们对班级活动的喜好和想法,了解孩子们在下一个主题里想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及时调整教师预设的内容,让班本化的活动更贴近幼儿的发展。正是根据问卷得出的关键词,才有了本来可能不在计划上的关于鸟类的研究、关于种子的研究等等的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老师有所思考、有所设计的,都是老师力求能基于儿童立场,关注幼儿的真实需要,对新互动模式的探索。这是老师们课程领导力的体现。这些事情,不仅是线上做,到了线下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要做。
(三)育人核心价值不变
我们在教育中希望给予幼儿的良好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培养无论在线上和线下都是一致的。比如:延续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居家生活对孩子的生活作息和习惯有依然是有要求的。居家期间幼儿最容易出现生活作息不规律、自理能力因为包办过多而“退化”的现象。老师们提前预见,提早打起“预防针”。给中小班的幼儿和家长提供合理的一日作息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建议,引导大班的幼儿在成人帮助下自定一日计划,坚持参与家务劳动。特别还要注意疫情期的个人卫生、视力保护和身体锻炼。有老师录制了温馨提示,将一日生活的要求录制成语音,经常性地伴随幼儿,让他们能回忆起老师平常的要求,激发他们努力做到的能动性。哥哥老师录制的运动视频每天定时推送,在熟悉的老师的带动下,幼儿也更愿意动起来。
线上活动中对孩子常规的培养也还是有要求的。依然也需要发展良好的倾听、观察、动手操作、表达等能力。SPIRIT WEEK里多元部近450个孩子全部打散,每天自由选择不同主题的会议室进去参与活动。不是自己班级的老师,不一定是自己班级的同学,但是每一个直播间里的孩子他们的学习习惯表现得非常好,和老师的互动非常积极踊跃。这些都是在班级几个月的时间里,其实更是在班级一如既往的教育里形成的良好的习惯。
线上同样也能开展幼小衔接。学习自己整理书包、整理书桌,在云上游览小学,请小学的哥哥姐姐进入会议室回答弟弟妹妹关于小学的提问。我们大班的孩子还进入弟弟妹妹的会议室,在毕业前对弟弟妹妹给予祝福,有些弟弟妹妹听到哥哥姐姐的话,也会感动得流眼泪。习惯、能力、品质、品德这些都是可以在线上的活动中得到一如既往地延续的,只是刚才说的一些手段和形式的不同。我们感觉被疫情摁下了暂停键,但其实,生活不会停,从来都是在向前跑,孩子的发展也不会停,我们的课程也不会停。
三、变与不变中的教育启示
其实经历了这几年的疫情,特别是今年上海这么严峻的形势,我想我们每个老师或多或少都思考或者应该要思考疫情给到我们教育的启示是什么,对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带来哪些不同的认知的角度。
(一)增强变通性,提高适应力
变,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一直说要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孩子。什么是适应性强,当我们的教育转战线上,不能一味抱着幼儿园的孩子怎么网上互动、效果肯定不会好、我的技术不行之类的想法,勇于变化、勇于尝试,我们发现在不得不的限制下,我们真的已经做到了让孩子的收益最大化。那么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面对外在的变,他也必须要自我变化,要适应很早就被叫醒去做核酸的日子,要适应暂时吃不到自己平时最爱吃的食物,要适应暂时见不到自己最想见的人等等。能够适应环境的人,是需要变的,变的过程中既需要自制和自律这些品质的参与,也需要变通和智慧这些认知和能力的参与。
(二)赋予身心健康更深刻的内涵
我们一直都说,培养身心和谐健康的孩子。说到心理健康,我们也会说要培养阳光、乐观、坚强、有抗挫能力、积极自我评价这些的。这些当然都是。但是疫情之下,碰到这样艰难的一段时期,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都经过过一个磨练的过程。我们怎么面对疾病灾害?我们怎么面对生活困难?我们怎么面对负面信息?从中我们必须接受的是什么、我们必须客观认识的是什么、我们可以靠自己努力去改善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你的生存质量、生活状态,从中我们也更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心理健康意味着的更多内涵。当我们通过每天线上和孩子们的互动,设计了那么多好玩的游戏、活动,不只是在实施课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传递给孩子这样一种讯息:虽然封控在家是不得不的事情,可能无聊、可能焦躁,但是怎么把日子过好、过得开心充实,这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事情。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自己可以动脑筋想一些让自己开心的好主意,看似平常普通的东西缺可以变成有趣的创意来源……当我们主动地去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自己赋予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于意义,生活和生命是可以靠我们自己去充实和创造的。
这段疫情期的线上工作提供了我们课程优化的契机,我们要总结和反思的,是如何把这段时期的收获和经验迁移运用到我们恢复正常秩序之后的工作和课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从中又更新了一些什么。虽然我们绝对不希望再有下一次这样的“经历”,但我们仍要做好应对任何变化的准备,因为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是充满未知的,我们所有在今天赋予孩子的智慧与品质,既是希望他们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也是希望他们的身心和大脑足以应对未来这个世界的发展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