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孩子阅读绘本

犹太人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家庭就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的生活是甜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当它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时,无论物质是如何匮乏,精神一定是富足的。
一年级的孩子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学校,他们这个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识字,这时如果及时培养起他们对阅读的热爱,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对其识字的学习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通过阅读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升华。
讲故事可以培养孩子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培养听力、理解力,成为“听话高手”,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另一方面,听多了故事的孩子,接触各种文章的内容,表现能力及语言表达也很好。对于书中人物的言语、行动,小孩也会思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思考力、解读力也同样得到培养。针对这一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这一个学期我们主要用的是“讲绘本”的形式。在精选绘本的基础上,教师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感受经典图书的美妙故事。一位大教育家说过:“每一个相同的故事会因阅读声音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幅相同的画面会因眼睛观察的不同而不同。”(Thomas,1998)精读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运用全身各种感官,尽快地进入自主阅读,在精读中感受快乐,获得心灵滋养。
1)、“耳朵”一一感受精读之“乐”被人们称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强调:“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作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父母或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由此可见,孩子的早期阅读不同于成人的阅读,这是一种成人朗读、幼儿听赏的活动。为孩子们朗读,让孩子们先“用耳朵进行阅读”,是精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用“耳朵阅读”所获得的阅读感悟会令他们心神荡漾,沉醉其中,其乐融融。在为孩子们朗读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示范朗读要声情并茂。声情并茂的朗读非常关键。在朗读中,教育者通过语调、节奏以及表情、动作等对作品进行更加直观、形象的阐释,让孩子感知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体验作品情感,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同时,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与已有经验整合,从而建构起新的认知。他们能从动听的语言表达、夸张的动作表情,有时甚至就是真实的表演中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他们会随着故事的推进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又沉思冥想;他们与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有耳朵就能听,这是天生的本领。但是,“听力”未必意味着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有自我控制性的“听力”,而听故事是培养孩子倾听习惯的良好途径。在给孩子朗读故事的同时,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集中注意力,听清故事的大概内容;边听边想:“故事里有谁?”“你听到的哪句话最美?”“谁的话最有道理?”“从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此时的孩子已不再是单一的听众角色,他们更是用心在与绘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2)、 “嘴巴”——打开精读之“声”。阅读每一个经典绘本时,展示阅读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教育者应带领孩子朗读绘本故事,直至熟读成诵,让孩子用“嘴巴”最直接的方式展现阅读效果。同时感受绘本中的经典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同时在阅读中,孩子还可以主动运用一些优美的词汇,与伙伴或者老师交流讨论图书的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因此,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现在,从一年级开始,从听故事开始,引导他们闻书香,走上书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