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这本《窗边的小豆豆》是在幼师读书的时候,今年趁着暑假,我如饥似渴地看完了这本书。触动了内心深处那一根根敏感的心弦。我问自己,在现在这样的教育现实里,我想做小林宗作这样的老师吗?我当然想。但是,我又问自己,我敢做小林宗作这样的老师吗?我却只能回答,我不敢。希望往往是美好的,但是行动却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或许我能做到像小林宗作老师那样面对一个学生倾听四个小时还不嫌累,不嫌烦;或许我也能做到像小林宗作老师那样创设某种情境让孩子们去体验生活从中感悟生活;或许我也能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暑假等等。但是,我却不敢像小林宗作老师那样,让孩子在厕所那里操作,万一发生安全事件,我怎么担当得起;我也不敢让孩子们一到课堂里任由他们选择自己想选择学习的东西开始学习,尽管这是我想追求的教育方式.但是,不管我想不想,或者是敢不敢。我都感觉到小林宗作是一名真正的教育家,而且是把理念贯穿到现实,对他这样一位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我不能不说,他是一名我敬佩的教育家。
翻阅着《窗边的小豆豆》,我一次又一次被小林宗作的教育细节所感动,也一次又一次为小豆豆遇到这样一个教育群体而感到庆幸,也一次又一次地和自己的教育历程作着对比。
在小林先生的身上我感受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是爱的事业,有爱才有成长的阳光。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这些话正是小林先生的见证,一个被原先小学的老师认为是无可救药的最终被迫转学的小女生小豆豆,来到小林先生的学校,第一天小林先生就听她讲话讲了4个小时,小豆豆感受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作为老师,您听到过孩子的这种心声吗?其实这是在幼小孩子的心灵播下了爱的种子,安全感的种子。以至小豆豆一开始就喜欢新学校。我感叹,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真正愿意成为自己的学生那该多好。我想那就要付出自己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二、因材施教、启发教学。
早在中国古代,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提倡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像西方的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而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因材施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中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给学校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最矮小的高桥君获得。虽然高桥君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了。但在他怀有这种肉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校长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巴学园式的运动会,就是为了使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校长故意设计的。看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小林校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他是真正在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这种类似的故事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中举不胜举。小豆豆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看到此,我由衷地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当教师的九年时光,是否真正曾经这么用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做得真的很不够。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
在巴学园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验到环境教育的魅力。首先巴学园的教室都是旧电车,孩子一进入电车教室,就会感到无比的新奇。小豆豆觉得“真是不一样”。更是让小豆豆觉得不一样的则是教室的座位。以前的学校里,谁坐在哪个位子上,旁边是谁,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在这个学校里,却可以根据你当天的心情和方便,每天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这让小豆豆感到非常的快乐,非常喜欢这个学校。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的在巴学园学习,小林校长创设种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孩子们都由衷地喜欢巴学园。在当今的教育中,经常出现孩子厌学、不想上学的事例,我们做老师的是否也可以想想为什么呢?看《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让我感悟到许多,我为之感动、为之惭愧,感动的是怎么可以做像小林校长那么好的老师,惭愧的是自己的不够。不过我愿意去努力尝试,努力向他们学习,再达到真正的内化,而形成自己内在的东西。整本书里,我没有看到教的痕迹,却看到孩子们的选择,孩子们的开心,孩子们的探索,孩子们的成长……我感受到了生命力旺盛的教育。我真为小豆豆能接受如此之教育而感到羡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像小林宗作那样出色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