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花园里,好的图画书像花儿一样,总是芬芳怡人,沁人心脾。它们用最形象动人的角色故事,讲述最深刻隽永的生命真理。《鱼阅书单》邀请您,进入绘本花园,一起品味书的芬芳。
《鱼阅书单》第4期——《獾的礼物》
探寻生命的意义
罗逸 孙丹丹
绘本引导:
《獾的礼物》是英国最著名的图画书画家之一苏珊·华莱一鸣惊人的处女作,被誉为“生命教育最好的读本”。
故事在悲伤而温暖的基调下,先是以獾之死形象地将死亡比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同时从动物朋友们思念和悲伤的情绪表现,让孩子能理解死亡;最后通过动物们分享和獾的珍贵回忆以及鼹鼠在山坡上向獾道谢,让孩子体会并感知生命的意义。拟人和富有幻想的角色与故事场景,相较于写实的内容,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绘本的主旨思想,并从中得到情感抚慰。
一、理解死亡,感受生命的别离
《獾的礼物》以死亡开篇,用简短的篇幅向孩子展现和宣告生命的离去。
在阅读绘本的第一部分前,不妨问问孩子,你觉得死亡是什么?听到“死亡”,你会有什么感觉?无论孩子说些什么,表现出害怕或恐惧,我们都要表示理解。恐惧源于未知,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个故事会告诉你,死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故事的第一幅画面,便是一只年迈的獾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树桩上一圈一圈的年轮,就像它曾经经历过的岁月,刻画着生命的美好与逝去。简洁的画面搭配着简洁的话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獾很老了,老到即将死去。
终于这一天到来了,就像獾给朋友们信中提到的那样,它 “走向了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对于一个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未知的孩子来说,这真是对死亡的一种再形象不过地解释了。
獾并不怕死,他担心的是朋友们因此而伤心。所以在离去之前,獾给朋友们留下了一封信告别。而对于獾的死亡,獾的朋友又有怎样的感觉呢?
悲伤是在所难免的;除了悲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怀念…几乎每一个动物都在想念着獾,都在为獾的离去而默默哭泣。确实,面对死亡,我们的第一感受通常是悲伤与苦痛。
当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永远地离开了,悲伤是难免。但沉溺在悲伤中是消极的,像獾的朋友们一样,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以阳光的心态看待每一次的“永别”。每个人的一生必然经历生离死别,正因为死亡本身是严肃和沉重的,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所以我们更不应该忌讳和回避这个话题,而要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知,以理想主义的情怀去理解。
二、从书籍走向生活,感受生命的厚重
虽然獾永远地离开了朋友们,但它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温暖着每一个人。
每年,幼儿园都会开展缅怀宋奶奶的活动。我们可以藉由《獾的礼物》,和孩子一起走进宋奶奶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结合《獾的礼物》,孩子们通过对宋奶奶的讨论,不光加深了对宋奶奶的理解,更好地感受了宋奶奶的大爱,也尝试着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死亡、体会生命的价值。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孩子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獾的礼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使孩子通过生动的故事了解生命的宝贵,学习珍爱生命、帮助他人,感受生命的尊严与幸福。